内网入口 留言板校长信箱手机版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一中公共信息网>> 校友之窗>> 校友回忆录>> 正文内容

忆念母校

  前不久哈佛大学为我们化学系诺贝尔奖得主Hershbach教授的七十寿辰举办了一天的庆典和讲座。 曾是他的博士后弟子也同是诺贝尔奖得主的现台湾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博士专程返校。在作了一段妙趣横生的回忆讲话之后﹐李博士敬献给当年的指导老师一个精工烧制的寿桃﹐告诉各位来宾“桃”在中国文化的背景里有双重含义﹕一来寿桃喻意长寿﹐二来“桃李满天下”形容老师育人众多。李院长这份礼物可谓独具慧心。作为学生﹐不论走到哪里﹐对曾经培养过自己的老师们﹐对提供过优秀教育环境的母校﹐心中的感念都无二致。尊师重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世界文明国家的共同理念。
  光阴荏苒﹐离开我的母校乐山一中已快十六年了﹗注定是个游子的我﹐从小离开家乡峨边﹐离开父母﹐是为了到负有盛名的省重点中学乐山一中求学﹔后来又告别四川大学﹐阔别祖国﹐负笈美利坚﹐也是为了求学﹔在美国医疗生化公司工作若干年后﹐来到哈佛工作﹐仍需在学术领域孜孜进取﹕可谓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在奋斗的过程中﹐难得有暇回望来时之路。而今值母校一百周年华诞﹐欣逢盛事﹐蓦然回首﹐旧日已远。我不是个记忆很好的人﹐中学时代的往事细节已难追寻﹐只留下美好却略显模糊的印象﹐令我空添怀想。真想再回到那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六年﹐回到散发着青春朝气的母校﹐重温在我身、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给予我极大影响的成长历程。
  印象中的乐山一中﹐秉承传统﹐校风端正﹐有治学严谨的校领导和认真负责的教职员工﹐也有心怀远志的莘莘学子们。还记得我们的校歌﹕“乐山一中﹐岷江之滨﹐峨山之东。继变法维新﹐传美雨欧风...... 应时代﹐育人才﹐反帝反封......。 嘉州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美名远播的学校吸引了远近的优秀学生。朦胧的晨曦中﹐住校生们就在生活老师的哨声中早早起床﹐出操晨练﹐开始了紧张而有秩序的一天。夜间﹐生活老师又到每一间寝室检查﹐敦促同学们按时就寝。老师们不光在学业上谆谆教诲我们﹐也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我初中的班主任周长富老师﹐高中的班主任唐一心老师﹐都常常到住校生处嘘寒问暖。同学们之间也相互关心。本地的同学和她们的家长﹐时常带家中的美味佳肴给我﹐甚至帮我把脏衣服带回家去洗。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却温暖了我这个外地学生的心。逐渐﹐我对一中的校园有了家的感觉﹐而乐山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印象中的老师们﹐亦师亦友亦家长。从1984年进校﹐教过我们的老师不下十几个﹐每位都非常敬业﹐为把我们培养成材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的音容笑貌宛然还在眼前。这里仅以我之拙笔﹐择几位记之。
  唐一心老师是我们高八七级一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有着?知识女性的雍容娴雅的气质﹐和蔼中透着严厉﹐抓起班上的纪律来一点不含糊。唐老师业务水平很高﹐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她让我们练各类习题﹐课外花很多时间辅导我们。她几乎每晚都来巡视自习﹐给我们答疑解惑。我现在的工作也常常要解答疑难﹐更认识到专业水平过硬的重要性。有一次与助手讨论问题时﹐就突然想到了唐老师﹐不由得对这位助手发起感慨来。似乎从未有什么难题能把她难倒﹐真是不让须眉。 即使在科技非常发达的美国﹐杰出的女知识分子还是难以与男同事抗衡﹐哈佛化学系的女教授也是凤毛麟角。唐老师在理科领域能超越男教师﹐评为特级教师﹐乃是实至名归。她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今后工作中的榜样。唐老师还是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那时计算机在中国才刚起步﹐她积极地鼓励我们学习计算机。还记得有一次她拿了在北大念书的从前一个学生王炼用计算机绘的蒙娜丽莎图给我们看﹐激起了我对计算机浓浓的兴趣。其实﹐我始终觉得唐老师微笑的样子﹐真的好像蒙娜丽莎呢﹗
  夏应翔老师是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他个子瘦小﹐常穿一身旧军装显得空空荡荡﹐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夏老师教我们时大概已有五十多岁吧。他身上似乎有着古代清贫落拓文人的影子。他对文学的钟情尤其是对古文的厚爱深深地感染了我和几个热爱文学的同学。我的作文本上满是他细致的红笔的圈圈点点。在文末是一段批语﹐总是给我不少嘉许﹐不仅是文字上的评介﹐还常勉励我保持高尚的品格﹐永远人如其文地善良待人。他曾把自己珍爱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借给我阅读﹐那真是本难得的好书。自认为是他得意门生之一的我﹐心中存着对他深深的感念。1998年我回母校看望他时﹐见他已是垂暮之年﹐孤孑一人﹐家中简洁无华之至﹐几令我潸然泪下﹐感激的话噎在喉里竟说不出来。在那一面之后﹐不久竟听说夏老师已辞世﹐这师恩竟是无报了﹗
  蒋仲达老师教我们的物理。我想同学们对他的印象都一定非常深刻﹕人如其名﹐蒋老师个性乐观爽朗。他矍铄的精神风貌﹐洪亮的声音﹐使得他的讲课从不令人厌倦。对女生来说有些抽象的物理被他诠释得饶有意趣。蒋老师兴趣广泛﹐知识渊博。我和他还互换邮票﹐切磋集邮心得。1998年我再见到他时﹐蒋老师虽已退休﹐仍然精神健旺﹐谈笑风生一如当年。他拿出保存的旧成绩单﹐与我细说各个同学的表现﹐记忆力惊人。我相信像蒋老师这样的人﹐定会积极追求探索﹐不断发挥余热的。
  每一位老师都富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可塑性相当强的我们这些青少年受益匪浅。化学王天崇老师诙谐有趣,我们也戏称他为“王摩尔”﹐那五颜六色的化学反应在他的演示下精彩纷呈。高高瘦瘦的的历史老师杨耀辉,本身就犹如从中国古代历史画卷走下来的人物﹐给我们娓娓道来千年的故事。陈颂碧老师教的生物课是我最感兴趣的课之一﹐她给我们展示形形色色的动植物标本﹐还手把手地教我们解剖小动物。初中时教英语的黄士杰老师教学非常出色﹐要求学生很严格,学校曾选送他去英国进修。他曾几次带我们参加市上举办的英语竞赛。赛前他总要提醒我不要过于自信﹐一定要戒骄戒躁﹐争取优异成绩。这使我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自觉地给自己敲个警钟﹐以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上初中时另一个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镇西刚从大学毕业分来不久。他自己填词﹐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给自己班写了一首班歌﹐凝聚了五十多个同学的心。
  我心目中的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不可能一一列举了。乐山一中既有像李老师这样的青年才俊,又有如前所述的一大批学有专攻、教有所长的中老年教师,他们不仅治学严谨、业务精湛,而且无一不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正是由于母校荟萃了这样一支素质极高的教师队伍﹐才造就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我们一中不仅教学质量高﹐各种课外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蓬蓬勃勃。这些活动真使我们有如逢甘霖﹐如沐春风之感。我曾参加过刘明俊老师的地理小组﹐登上峨眉山﹐采集动植物标本﹐其中有峨眉山独有的大蚯蚓。我还参加过张维清老师的考古小组﹐对乐山周边的汉墓进行实地考察﹐加深了对古城历史的认识。老师们还时常率领我们厉兵秣马,积极准备,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竞赛活动。记得班级间举办小报比赛﹐同学们文学风华乍现﹐光是小报的名称就气势不凡﹕<<沫水>>﹐<<若水>>﹐<<川流>>﹐<<凌云>>﹐大有直追郭老余风的劲头。
  一中很重视与外界的交流。至今在我记忆中有这样深深的一幕﹕全校师生在雨中翘首以待地欢迎日本市川市代表团的来访。那时改革开放伊始﹐这样的事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激起涟漪﹐使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乐山一中的学生们思想活跃﹐并不死读书﹐即使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仍积极投入文娱体育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追求社会新风尚。记得我和班上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唱歌弹琴﹐畅谈理想﹐憧憬未来。少年的心中充满了澎湃的青春热情。我们这中学阶段建立起的真挚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
  岁月如昨,往事如歌。难忘当年班级的花圃﹐同学们挑水甚至担粪﹐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绚丽的花朵。难忘全年级去仁寿黑龙滩水库旅游的经历﹕大家因雨受阻﹐不能如期返校而只好搭帐蓬露营﹐不仅领略了湖光山色﹐更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友爱互助﹐加深了解。中学阶段真是一段很美的岁月。 “青春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我们唱着这样的歌;“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欢呼你们...... 我们吟着这样的诗句在校园里学习成长。直到有一天﹐惊回首﹐已然跨越万水千山﹐多少老师同学﹐已是十多年不见。再相聚时﹐人生的旅途中各自又添了多少的经历﹗像我们这样年纪的同学﹐应该都是各行各业的中坚﹐也应该都有了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韶光逝﹐留无计。 如果有机会﹐真想再返乐山﹐再回母校,与老师同学重聚。听说学校已迁建新址﹐新建的校园更大更美。我衷心祝愿母校蒸蒸日上﹐再铸辉煌。我自己﹐还是想回原来的校园看看﹐重温我那六年的时光。也许﹐旧地重游﹐我的一些模糊的记忆会变得渐渐清晰起来。如果我真能抽出时间﹐飞越大洋回到我的祖国﹐我的故乡﹐我也该给我一百周年寿辰的母校乐山一中献上一个亮丽的寿桃﹐感谢她给予我的一切。校友们是母校的光荣﹐母校更是我们校友的骄傲﹗

(2003年3月与美国波士顿)

 



  编辑:廖青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