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入口 留言板校长信箱手机版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一中公共信息网>> 校友之窗>> 校庆专栏>> 正文内容

谷建芬与“未来班”

“蓝天高,雁飞来,
青青松树排成排,
我们携手又并肩,
唱着歌儿向未来……”

  这是一支青春的歌,表达了中学生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这是一支纯洁的歌,体现的作曲家高尚无私的美好心灵;这这是一支友谊的歌,凝聚着作曲家与“未来班”的真挚的感情;这是一支难忘的歌,吟唱着一段关于童心、关于理想、关于未来的动人故事……亲爱的读者,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这首歌走进“未来班”,走进50多位学生和一位作曲家的心灵……
  ●童心的信任与企盼
  1983年10月的一天,在乐山一中初八四级一班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一件大事──谁来为我们的班歌谱曲?原来,这个班经过我和同学们两年的努力,已经成了一个既勇于进取又充满温暖的大家庭,为了使这个生机勃勃的班集体更加富有特色,同学们为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未来班”,并设计制作了班徽、班旗,还写了班歌歌词,拟定了班训(“正直、团结、勤奋、创造”)。
  我们决定1984年新年到来之际,隆重举行“未来班”成立大会。现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就剩下班歌歌词还没有谱曲。讨论中,有的说干脆我们自己学着谱曲,有的建议请学校音乐老师谱曲,还有的提议沿用《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的曲调……正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惊人的建议:“我们请谷建芬阿姨谱曲吧!”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一致赞同。是啊,一提到谷建芬,同学们耳畔就回荡起《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优美的旋律。若是谷建芬阿姨真能为我们谱班歌,那该多好!然而,在当时无论是我还是同学们,都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委婉地劝同学们道:“谷建芬阿姨是著名作曲家,她该有多忙啊!还是别打扰她吧!”
  “我们试一试嘛!”同学们急切地恳求我。我终于依从了同学们。很快地,由班长执笔,一封给谷建芬阿姨的信写好了:“谷阿姨,我们非常热爱我们这个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我们给他命名为‘未来班’,还设计制作了班徽、班旗,可是,我们写的班歌却没法唱,因为我们不会谱曲。于是,我们想到了您。要是您能在百忙中抽空为我们谱班歌,那该多好啊!……”我也附上一封短信:“谷老师,如果您能为我们的班歌谱曲,这对于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树立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将是很有意义的的。”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把歌词和信装进信封时,他们才突然想到一个本来早就该想到的难题:我们与谷建芬阿姨素不相识,连她住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封信入哪儿寄呢》我想了一想,在信封上写上“北京《歌曲》编辑部转谷建芬同志收”,同学们才把信投进邮筒。于是,一封装着信任与企盼的信飞向了北京……
  ●“谷阿姨为我们谱班歌啦!”
  仅仅过了二十几天,一封来自“北京中央歌团”的信,送到了我的手中,拆开一看,我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是谷建芬同志的回信──“李老师:您好!来信收到。为孩子们写歌是我们的职责,正因为我们写得太少了,所以孩子们才要唱歌,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意见么?我常常是忙了东头顾不了西头,忙了大人的忘记了孩子,这很不应该!能为你们写歌,为孩子们增添一点快乐,我是很高兴的。…………”
  谷建芬同志还给同学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们的要求,我答应。对于你们给予我的信任,我是非常高兴的。我给你们写的歌太少了,这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寄来的歌词我觉得需要改动一些,我请人帮助修改可以吗?改好了,我再谱。怕你们着急,先回信告诉你们一声。……”
  “谷阿姨答应为我们谱班歌了!”
  读着谷建芬阿姨的来信,同学们欢呼起来!为了让作曲家对“未来班”有更全面具体的了解解,我和同学们在给谷建芬同志的回信中对“未来班”的班风特色作了一些介绍。谷建芬同志在极为繁忙的工作之余,一一阅读了这些回信,从信中她了解到: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之后,同学们把得到的一笔奖金捐赠给了北京圆明园修复工程管理处;读完长篇小说《红岩》,同学们把捡废品换来的钱以“五十三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爱心”的名义寄给重庆“中美合作所”展览馆,以支援建设“歌乐山烈士群雕”;当班上一位农村同学因家庭困难想辍学时,同学们瞒着我为这位同学凑钱缴学杂费……
  谷建芬同志被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们的纯真激起了她创作的灵感,她请著名歌词作家王健同志对歌词作了一些修改,于是,在作曲家充满魅力的琴声中,一首特为“未来班”创作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诞生了!
  1983年12月19日,同学们又收到了谷建芬阿姨的来信──“未来班”的孩子们:你们好!曲子谱好,随信寄给你们。词有改动,不知你们是否同意现在这个词?……这支歌,请你们试唱,有什么意风望告知。(我因开会刚回来,曲子未能及早谱出,请原谅。)…………还有一张大大的信笺,上面是谷建芬阿姨抄的歌谱,那潇洒的字迹,使同学们感到作曲家青春的活力;经过王建阿姨精心修改的歌词,清新健朗、活泼奔放,更加完美而准确地表达出同学们的志趣与理想。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急切在要求我马上教大家唱。很快地,这支欢快的歌儿便从“未来班”同学的心灵中飞出,飘荡在校园……
  ●歌声飞向北京
  随着1984年的临近,“未来班”成立大会也即将举行。喜悦之中,同学们都在苦苦地思考着一个难题──怎么感谢谷建芬阿姨和王健阿姨?有同学说:“寄点我们家乡的土特产去!有的同学说:“寄一束鲜花去!”有的同学说:“寄去我们乐山的风景画片去!”还有同学说:“请谷建芬阿姨和王健阿姨来乐山作客!”……我说:“对于歌曲作者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自己的作品被人演唱。我们还是为谷建芬阿姨和王健阿姨唱几支歌吧!把你们的歌声录在磁带上,寄到北京去,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礼物呢!”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个主意好。
  当时,离元旦只有一周时间了,为了让这份特殊的礼物能在元旦前送到谷建芬阿姨和王健阿姨手中,那几天,同学们利用午休和下午放学后的一点时间聚集在教室里,在我的指挥与口琴伴奏下,一首又一首地练习演唱着谷建芬阿姨创作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晨,我们踏上小道》、《脚印》、《校园的早晨》、《采蘑菇的小姑娘》、《哪就是我》、《咪咪曲》……当然,同学们唱得最好的歌还是那支《唱着歌儿向未来》!在录音之前,同学们还特意对着录音机向谷阿姨、王阿姨道歉:“我们唱得不好,录音条件也很差,请原谅!”与此同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给谷建芬阿姨写了一封信,向作曲家表达自己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谢意!正当我在邮局封装磁带、信件时,几位同学拿着刚买的两封“洒琪玛”糕点和两尊微型“乐山大佛”塑像赶来了,硬要我把这些东西一起寄往北京,说是“要让谷阿姨、王阿姨尝尝我们乐山的特产,看看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1983年最后一天,在充满节日气氛的“未来班”成立大会上,面对到会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全班同学自豪地唱起了自己的班歌──…………老师同学多友爱,心灵纯洁似大海;勤奋学习身体壮,理想之花校园里开!…………他们用整个心灵来歌唱,他们用发自肺腑的歌声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未来,也表达着对谷建芬阿姨的新年问候,因为他们相信:远在千里之外的谷建芬阿姨,也一定听得见这歌声的!
  ●友谊在继续
  “我于元旦收到了你们的录音磁带,全家人和王健阿姨都欣赏了你们的歌。很好,很好!听歌如见人,想象着你们可爱的面容,犹如你们就在我的面前,我感受着你们带给我的青春活力,享受着你们带给我的喜悦与幸福。……愿歌声伴着你们学习、成长!”元旦刚过不久,“未来班”就收到谷建芬阿姨的贺年片和热情洋溢的来信。我也收到谷建芬同志充满鼓励的信──“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我想,是凝聚着您的一片心血的,为您神圣的职业而祝福,我想在这条道路上一定会洒满鲜花的。这就是对您辛苦劳动的最高奖赏!”
  本来,班歌已经谱成,作为一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已经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但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民艺术家,谷建芬同志对中学生的关爱远远还未结束。通过班歌,她与“未来班”已结下深情厚谊。他们开始了朋友般真诚温暖的书信往来。这种交往的意义已超过了音乐本身,而是体现了谷建芬对“未来班”的殷切期望、“未来班”对谷建芬的由衷敬仰!
  1984年春天,同学们收到了谷建芬阿姨寄来的一个大包裹,打开一看,竟是51个塑料文具盒。谷阿姨在附信中说:“这里寄来51个文具盒(有一个是李老师的),东西很小,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做个友谊的纪念吧!”手捧着这珍贵的礼物,我和学生们已不只是喜悦与兴奋,而是感动得热泪盈盈!不久,在学校“五·四”歌咏会上,“未来班”以一曲高昂嘹亮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夺得全校歌咏比赛第一名!演唱结束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敬爱的谷阿姨报喜,并把奖状给谷阿姨寄去!临近升学考试前夕,“未来班”的同学又收到了谷阿姨的来信──“收到你们的礼物,心里真是不安。这是你们的光荣与成绩,怎么好算在我的头上呢?这样做不大公平。不过,你们的心意我全懂!”“即将面临升学考试,此刻你们的心情一定是紧张而激动的。这里,我和你们讲几句:无论考上高中或考不上高中,或者考职业技校,这只能说是学习的渠道不同而己;升学能学习,不升学做别的工作,也同样是学习,关键在于自己对人生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有追求,即使在最差的条件下也能做出贡献来,闪烁出智慧的光荣,对吗?”毕业前夕,“未来班”同学向谷建芬阿姨写出了最后一封信──“……谷阿姨,虽然我们毕业了,再过十几天有的同学将升入本校读重点高中,有的同学将升入普通高中,还有的同学将考入中专、技校,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不会忘记您的。您和‘未来班’的友谊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夺取新的胜利!嘹亮的班歌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再见了,亲爱的谷阿姨!”
  ●永远传唱的班歌
  1984年8月,我来到北京,怀着崇敬的心情敲开了谷建芬同志的家门。当我双手递上赠给谷建芬同志的“未来班”同学毕业合影照时,谷老师真象一位慈祥的母亲在端详自己儿女的照片:“哟!多可爱的一群孩子!”她又情不自禁地对我说:“你的事业很有意义,你又年轻,我衷心祝你成功!”我真挚地说:“谢谢您为我们谱班歌!谢谢您对我学生的关怀!”谷建芬同志直摆手:“有啥感谢的?这是我应该做的嘛,何况还做得不够啊!”虽然以前从未见过面,但同是怀着一颗童心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使教育者和艺术家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我们谈生活、谈事业、谈教育、谈党风、谈社会……当然,谷建芬也谈到她自己的烦恼:“也有人因不喜欢我的歌而横加指责,但人民喜欢,青年喜欢,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说实话,我个人曾有过的遭遇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活着总得有个精神支柱,我的精神支柱,便是我的事业!”谈到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精神鸦片”,谷建芬同志忧心忡忡,同时又坚定地说:“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这些从事精神作品生产的人不垮,国家就有希望。我们个人的力量当然不可能扭转大局,但我要尽力守好自己脚下这块净土。做,总比不做好!”
  望着谷建芬同志那端庄和蔼的面容,听着她那亲切自信的话语,我感到,谷老师是多么的善良,又是多么的坚强啊!……从那以后,我每接一个新班,总是把《唱着歌儿向未来》介绍给学生们,并向大家讲述这首歌的来历和谷建芬同志的感人事迹,以此教育学生们勤奋学习、团结向上。
  从1984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由青年逐步进入中年,在教育上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所带班级(包括“未来班”)的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少年文史报》、《教育报》、《班主任》等报刊介绍;我结合班主任工作进行中学德育的研究与创新,并陆续在各种报刊发表了200余篇教育论文并出版多部专著。但我深深地知道,这一切里面都有着谷建芬老师的一份功劳──因为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谷建芬的来信,铭记着谷建芬的鼓励,并一直把这些作为激励自己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精神力量!谷建芬同志应该感到骄傲与欣慰!如今,当年唱过她谱写的《班歌》并与她通过信的“未来班”学生都已长大成人,所有“未来班”的孩子都没有忘记他们敬爱的谷阿姨,并且正在逐步实现着当年班歌中的誓言──“比高山,比大海,比不上我们对祖国的爱,今朝同唱理想歌,明日报国创未来!”
  ●反思
  “未来班”在去年(1998年)出版的拙著《爱心与教育》的引言中,我在回顾自己教育思考与实践的历程时,曾提到“未来班”。我这样写道——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是我第一次有意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来班”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其标志固然是它符合了许多通常教育评价的“硬指标”;但在我的心目中,得意之点主要在于:我自觉地发挥了“集体”的教育功能,注意了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有机融合,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精神世界的充实,有意调动学校以外的积极因素参与教育……更重要的是,“未来班”为学生的班级生活和我的教育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学生通过生机勃勃的集体生活,切身体验到了成长的乐趣、发展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他们拥有了自己充实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我通过学生的幸福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通过对“未来班”的创意、建设和发展体会到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教育艺术的魅力所在。…………
  然而,“未来班”教育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虽然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继续向前推进的教育探索,便逐步向我展示了“未来班”教育的缺陷,这就是:重继承,轻创新。我是在对“宁小燕”自杀事件的剖析(参见《爱心与教育·沉重的思考》)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缺陷的:革命传统教育永远是需要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教育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德育永远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和日益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及时更新内容,那就必然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而且,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玫瑰色教育”,那么,所培养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必然碰壁。…………
  “未来班”是我至今也最珍爱的教育诗篇,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手段和技巧上,无疑有许多创新,但其教育内容或者说贯穿其中的教育灵魂,却仅仅是力图继承恢复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道德风尚。在“未来班”,我和我的学生也的确营造出了《青春万岁》中的那样一种纯真温馨的集体舆论和班级氛围;但是,我所培养的“郑波”们、“杨蔷云”们(注:郑波、杨蔷云均系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中的主人公),从我这儿出去后,面对迥异于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现实,肯定会产生“宁小燕”式的迷茫。这对我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尴尬!我曾把自己十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大体分为“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三个阶段。“未来班”无疑是“教育浪漫主义”的“杰作”。但作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未来班”式的教育模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从民主教育的角度看,“未来班”虽然也有一些民主教育的因素——比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注重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精神需要的教育等等,但如果以面向21世纪的时代要求看,“未来班”显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教育,更不是未来所需要的创新教育(虽然“未来班”好像也是一种创新,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创新,而不是教育思想的创新更不是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创新)。
  “未来班”之后的80年代中后期,有两件事促使我开始了真正的教育反思与改革:一是宁晓燕之死(参见《爱心与教育·沉重的思考》),一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表。前者对我的“纯洁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后者为我未来的教育事业开辟了航向,我由此开始追求教育的新境界:民主的教育,科学的教育,个性的教育。但不管怎样,我还是经常回首“未来班”,因为它毕竟是我教育改革的起点……

――选自拙著《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1999年11月出版,获“中国图书奖”)



  编辑:李镇西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