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获“乐山市商业银行杯”青少年现场作文比赛一等奖。
底线
乐山一中2016届3班袁川鸿 指导教师:陈昆蓉
爱与不爱,在与不在,她们心中永远存在一根不可逾越的琴弦。
耳畔,幽咽的琴声;口内,徘徊的浅唱;心里,宛转的凄怀。
乘一只画舫驶向悠悠秦淮。落日余晖,像染在女子颊上的胭脂。唇边的朱砂痣似这悠远河流,点染过往岁月。
从出生时刻起,她们便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其实她们又何曾有真正的归宿?都只是暂将身寄。看几场春日芳菲,等几度新月轮回。
寇白门的悠扬琴声还回旋与耳畔。正值芳华的她,灵动可人。她遇见了朱国弼。他迎娶她时,命人点亮五千盏红灯,秦淮河被染得通透明亮。她感念着他给她的一切繁华。可她又怎会料到最后结局。清军入关,朱国弼竟甘愿投降,成为俘虏。她心灰意冷下毅然离开,重回秦淮,集齐银两,将他赎出,从此两不相欠。
他买她,正值她风华绝代之时;她赎他,正值他落魄凄凉之际。他投降被俘;她愤然离开。那些突如其来的别离,往往将人伤的措手不及;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她仍爱他,但她心中琴弦长在。
霜条孤影,旧时飞絮。一曲《牡丹亭》罢,那良辰美景奈何天?“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望向阁楼,女子凄婉高歌,裙裾翩翩。她,便是柳如是。
当清军兵临城下,她劝钱谦益与她一起投水殉国。他沉思不语,走下水池竟称水太冷而不下。她心灰意冷,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他拉住。她是坚强聪慧的女子,也欲与她诗词唱和、文名颇著的如意
船桨划开岁月洪流,河影里有陈圆圆的空洞眼眸,董小宛的琵琶声断,
她们无从选择自己的故乡,是出生在花柳繁华的江南,还是长成于草木荒凉的塞北,早在前世注定。命运编排了来处与归所,纵然被称作为故乡的远方,不是心中所爱,也不能改变其真实存在。从来,她们都是人间过客。凡尘来往,你去我留,不过如此。
她们也曾在摇曳杏花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唱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她们也曾期待那绝美爱情,安稳归宿。
可在那样动荡的年代里,也竟是这样一群女子,有着坚贞不屈的情怀,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她们期待着或孤独或丰盛的相守,可她们心中亦有一根不可被逾越的琴弦。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灯未阑,人散。
评语:
底线——一根敏感的弦,作者却弹出了不一样的韵味新意。秦淮的女子,她们漂泊无依,但她们铮铮铁骨。作者以散文诗的笔触紧紧抓住了“寇白门”与“柳如是”二人的形象,白描了两段因秦淮女子心中底线绚丽而无果的爱情。
正如作者所说;“灯未阑,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