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团圆
——读《小团圆》有感
乐山一中2016届3班 郑恒萱 指导教师:陈昆蓉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
很早便知道有这本书,是用爸妈手机积分兑换的,那个时候我才上小学,读起这书来只觉得晦涩。直到今年,对张爱玲了解的越来越多,读这本书也只剩下苦涩。
看序言的时候就已经被吸引了。“最后”、“唯一”、“遗作”这些词被重复用上,喜欢八卦的大众似乎更看重的是这本书后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复杂又带有戏剧性的爱情。因为张爱玲曾说“《小团圆》小说要销毁”,就连她的遗产继承人宋淇夫妇也说“这本书如若出版可以打得你抬不起头来”、“在台湾的写作生涯算是完了”。然而越是神秘的东西,人们越是想窥视。
她怎么可以记的那么清楚?几十年前大考早上的心情,紧得像拧不出水的毛巾,妈妈与姑姑之间复杂的感情,安竹斯死时防空洞里无神论者的祈祷……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没有一丁点儿模糊。这带有意识流的自我回忆,有时读久了的确让人喘不过气来,必须缓一缓,做做别的事情才能继续往下读。我没有办法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因为很累。
一个人的自我回忆怎么可以用这么冰冷的语调?好像书中的九莉不是她自己,邵之雍也不是胡兰成这个“无赖人”,尽是冷眼旁观的态度,刻薄之意喷薄欲出,可却难让人反感。因为知道她在香港的经历,学校里唯一给她
她怎么忍心在书中如此贬低自己曾经的爱人?胡兰成曾经把《今生今世》誊了寄给她,我能想象张爱玲当时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自打她把“我已经不再喜欢你了,你亦早已不再喜欢我了”的便条寄给胡兰成时,或许张爱玲就真的不再喜欢他了。可胡兰成偏偏要把这件事抖出来,把他这一介寒士曾与一代才女又是大家闺秀的张爱玲恋爱过,还把人家甩了的事情诏告天下。这样的人,纵使张爱玲对他还余温尚存,半夜想起也会往事不胜寒吧。
所以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已经决绝:“当年我是爱过你的,但后来真的不爱了,前后不过几年工夫。你不必在《今生今世》里,把我前面对你的爱蒙在后面的不爱上,让读者非得透过这层爱的面纱去看我们的分手,这是你的不对,我张爱玲还不至于和你撕破脸皮的说我不爱你,但你也犯不着这样子来写我们。”但她总归是中了爱情的毒,像是被打了一巴掌,但是又得到一颗糖果般的,对胡兰成还是有太多斩不断的情愫。
而我看这本书想的最多的不是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也不是她对于性的悲凉的描写,更不是书中人物奇奇怪怪的哀叹论调。我想的是73岁的张爱玲完成这本书时的心情。晚年的张爱玲性格孤僻,独居美国。55岁写《小团圆》,再动手改时已是古来稀。没有人知道她确切的住址。有人说《小团圆》语言急促、缺乏耐心,但我想她大概是想在临死前把所有事情都交代清楚。四堵墙围成一个屋子,周围是惨淡的白,没有多余的家具,一张床像是她所有的遗产。一个体型干瘪,安着假牙、必须佩戴假发的老太太,开始回忆少女时代的细密心事。脑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算不上悲凉,可我却不禁想流泪。
我认为书中唯一能算得上是团圆的,就是人很多。看第一章时,人名多的让人脑袋发胀。一直觉得张爱玲把她们的名字都译得很美“九莉”、“比比”、“剑妮”、“蕊秋”、“楚娣”……食堂里大家聚在一起,好像很团圆;蕊秋和楚娣去香港找九莉,好像很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