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入口 留言板校长信箱手机版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一中公共信息网>> 校友之窗>> 校友回忆录>> 正文内容

母校赐我“三昧真火”

写在前面

  收到母校100周年校庆征文信件,才陡然惊觉:自己离开中学生涯,已经十余载了。我记忆中的母校,校园虽不大,但整洁美
丽;学校先后在陈嘉永校长、罗永昌校长的领导下,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风严谨,学风浓厚,使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良好 的培养。如果说我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还算顺利的话,正是母校培养的良好品格和素质──“勇敢 、忠诚、创造 ”起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将来要有所作为,仍有赖于母校培养的这些品格素质。我以为,“勇敢、忠诚、创造”这三种品质 ,正如“三昧真火”一般,必须在其中修炼,方能成就正果。
  许多小事在中学时看起来并不起眼,却对我影响很大,至今难以忘怀。谨将自己的一些回忆和感悟记录在这里,作为对母校100周年校庆的献礼。

勇敢

  当你对上帝祈求帮助时,不要祈求财富,要祈求勇气。
                       ──佚名
  很多格言、警句告知人们勇敢的重要性。比如“狭路相逢勇者胜”之类,然而,上句佚名的格言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脑海中 。生活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只有具备了勇敢的品质,才可能有更多、更深的体验,才可能创造财富。学习和生活中的勇敢当然 不同于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在我的理解中,勇敢包含两个方面:自信、进取。也正是在这两个方面,母校塑造了我。

树立自信

  也许有人天生就自信,但我不是,我的自信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是母校老师教育鼓励的结果。 
  难忘1985年,我12岁,离开父母独自一人来到乐山一中读书。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略显羞涩、胆怯的山里娃。我生长于川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那里风光秀美、民风纯朴,但消息闭塞、人们孤陋寡闻。所以当时的我,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山外面城市里活泼灵动的同龄人。
  报到那天,我由姑妈带着,穿过两座教学楼之间的花园,来到教学楼初二(1)班教室,被介绍给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很有活力的青年,他就是我的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李老师同时
教我班的语文课。
  第二天就上课了。语文课上讲的是古文《 童区寄传》,课后布置了作业读《童区寄传》有感。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写了些什么,但永远都不会忘记李老师在我作业本上的批语:“程桦同学,欢迎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对于远离父母,来到陌生环境的我,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温暖和鼓舞,成了我自信地学习、大胆与同学们交往的基础。
  我刚从阿坝州理县中学转学到省重点中学──乐山一中,面对众多的学习尖子,学习压力很大。举个例子就可看出两地教学质量的差距。1984年(我转学来乐山一中之前),理县中学用乐山一中同年级数学试卷进行了一次测试,我考了58分(是最高分),大多数同学都只考了20分或30分。
   然而差距最大的还不是数学,而是英语。在乐山一中上第一堂英语课 ,我就傻了,因为我的英语老师──杨俊老师讲课容量大,进度快,课堂用语多是英语。同学们似乎都能理解杨老师说了些什么,配合积极,而我却呆若木鸡、不知所云。课后,杨老师叫住我,“程桦,你是不是听不懂?”我老老实实地说“是”,当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沮丧。因为在山里时,英语一直是我的强项啊!这个时候如果杨老师责备说“你们那里的教育水平怎么那么差”之类,估计我的自信心就要崩溃了,但杨老师没有责备,而是鼓励我说:“虽然你基础不太好 ,但只要努力,今后课堂上踊跃发言,多锻炼自己,一定可以很快提高的。”
  从此,初二(1)班只要上英语课 ,就有了一个很喜欢“接鸡下巴”的人。一开始时,我的发音当然很拙劣 ,但杨老师和同学们并不以为怪 ,于是我更加大胆地发言,同时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补习英语基础知识。学期结束时,我的英语成绩居然进到班上前五名。杨老师一直教我的英语,高中毕业时,我的英语成绩已经很好了。如果没有杨老师的关爱、鼓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母校给我的自信品质在我后来的求学生涯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北大是一个典型的藏龙卧虎之地,我所学的国际金融专业,当时很热门,班上的同学大多数是各省、市的“状元”,一个比一个“厉害”。刚刚进入北大,即使是我“拿手”的英语,比起同学来也颇有不如,但是,秉承母校给我的自信,我坚信经过努力,可以不输给同学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本科毕业时,我的英语成绩为全班第一名,各门学科总成绩列全班第五名,保送攻读北大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时,我的总成绩位居全班第一名。每忆及此,我就深深感激母校老师们对我的培养,给了我自信。

挑战自我

  母校的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一个人必须勇敢地挑战自我,不断设立更高的目标,向自己的过去说“不”,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我的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就是我的榜样。
  李老师执教的初二(1)班──“未来班”, 是当时乐山一中唯一的教改班,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大胆实行教改,挑战旧的教育观念,组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重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活动 ,鼓励我们敢于做一些看起来“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如我们有“班报”──《未来报》,每日一期,每个同学轮流负责一期,一直坚持到高三;又如每次上语文课前,值日生都要到讲台上,大胆发表一些自己对事对人的见解和看法 ,还组织我们“竞选班长”,举办“模拟记者招待会”等。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是我被指定给我们班上一堂语文课 ,课文是《 岳阳楼记》。李老师特别强调,不是做做样子,这篇课文我讲以后,他不再重讲。这是我从未做过的事情,加之我班的同学思维活跃,以擅长提怪问题闻名,能否成功,我心中无数。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备课,上课那天的具体情况已记不太清楚了,总的说来还比较顺利。
  李老师挑战自我的勇气给我的印象很深。我看到他总是在努力,努力学习更多的东西,更深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知疲倦地学习、工作。那时候年纪小,只是认为他很敬业,但现在看来,李老师不仅是敬业,而且很勇敢,敢于挑战自己,向自己的过去说“不”。近年,李老师又去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还要从头学习英语。此时的他已到了不惑之年,他的这种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精神,使我十分钦佩。
  李老师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1998年我从北大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我的就业选择就富有挑战性。毕业时,没去金融机构(事实上,当时的工商银行总行
、华夏证券总部等单位都准备要我),而选择了我一直向往的IT业。在国家邮政局从事网络邮购业务一年后,又到联想集团软件设计中心工作。从做程序员到项目管理,工作不但十分辛苦,而且与我所学专业相去甚远。虽然我在研究生期间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学习计算机编程,懂一些东西,但是,一旦作为职业,马上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贫乏。于是,我像疯了一样的学习,2年内学了40多本厚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1年内,我已成为编程高手,当我看C++程序时,感觉就和看汉字一样清晰明白。C++有了一定功底后,我又转做J2EE环境下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开发,成为了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软件设计中心公认的J2EE专家,获得了联想集团资深工程师的称号。 编程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我开始专注于软件项目管理,带领一个20多人的团队,先后完成了多个重要的软件研发项目(其中《满意CRM2.0》评为联想集团的优秀软件项目)。现在我已通过了权威的IPMP(国际软件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在联想工作了3年后,半年之前 ,我又开始感到需要更新、更大的挑战──自己创业,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做一些事情。
  放弃稳定的工作 ,走动荡而风险的创业道路 ,不用说这是一个更加艰苦的选择。现在,我已经踏上了这条道路,结局如何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不论未来如何,我都做好了准备,勇敢地去面对。

忠诚

  要常亲近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贤明的人,常跟这些德智兼备的人往来。                  
                   ———释迦牟尼     
  我坚信,如果一个人没有忠诚的品格,那么,有可能他在开始的时候能够凭投机取巧获得一定的事业和声望,但是,这种事业和声望一定不能持久。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我理解的忠诚是:“修身爱国、敬业奉献”。

修身爱国

  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忠诚,应是一个人最自然,最基本的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民族自豪感,不爱自己的国家,很难想象他还能对别的什么忠诚。
  母校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的“读报课”,对我们所起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很大。“读报课”安排在下午第二节课后,第三节课之前的20分钟,班主任老师可以自由地安排给学生们读一些时事新闻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李镇西老师不仅让我们每天必读当天的时事新闻,了解国际国内大事;还给我们念了《红岩》、《烈火金刚》、《新星》等优秀小说。20分中的读报课虽然短暂,但培养了我们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思想。
  李老师还常常给我们推荐好书并将他珍藏的书籍借给同学们课外阅读,我就向李老师借阅过不少的书,如《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马克思传》、《
周恩来传略 》、《傅雷家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超越自我》等。李老师还爱送书给学生,至今我还珍藏着他送给我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从书中吸取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还记得,李老师组织我们举办“思想节”,让我扮演马克思演说,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读了《共产党宣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书。
  就在那个时候,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了。后来在“五四”运动发祥地北京大学七年的熏陶中,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心中更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敬业奉献

  如果说爱国还稍显空泛 ,那么敬业奉献则是我们随时可以感触到的东西 。在母校,老师们敬业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培养着我们的忠诚品性,可撷取的事例太多,这里只讲讲两位老师的故事。
  张维清老师任教我班的历史课。我印象中的张老师,步履匆匆,总象是在着急赶路,而且,手里老是提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他的教学书籍。不知现在这个篮子换成了皮包没有?我很喜欢历史课,当时的历史成绩还算可以,一则张老师讲课非常幽默有趣,二则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因此很乐意听。
  张老师很少和我们闲聊学习之外的事情。如果是考试之前,路上碰见张老师,那么,他一定是以这种姿势来打招呼:眼神专注地盯着你,快步走近,贴身举起手,将食指弯曲形成勾状,而且小声冲着我们说,“这次考这个!”我们则心领神会地说,“没问题”。这就是张老师鼓励学生争取拿90分以上优秀成绩的独特方式。
  还记得,高三的时候,如果下午第一节课是历史,张老师一定会提早20分钟左右来到教室,两手背到身后,从教室的前边走到后边,在每个学生的身后偷偷张望。如果我们中有人在背诵历史,他就会满意微笑。有一次历史课前,由于数学作业很多,大家都在做数学作业,张老师看了一圈,没有说什么,突然之间,他从教室后面三步两步跨上讲台,抄起一支粉笔
,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几个字——“ 历史很重要!”。全班同学先是愕然,然后哈哈大笑。笑声中张老师怡然自得地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又加重语气演讲式地大声说,“历史很重要!”。张老师就是这样以他特有的幽默,关爱着他的学生,热爱着他的事业,潜移默化着我们。
  我读高中的时候,罗永昌校长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 ,在他的领导下 ,学校的美育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至今 ,耳畔仿佛还响着刘富煜老师高亢的歌声和优美的琴声。刘老师教全校的音乐课。虽然教学任务很重,但在课外,还经常辅导一些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我们那条件并不算好的音乐教室里,弹着钢琴,指导学生练习唱歌。那时候并没有什么特殊感受,现在回想起来 ,这都是无偿的奉献啊!其中刘老师为我就牺牲了相当多的休息时间。
  我读高三的时候,学校推荐我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学生音乐冬令营活动,参赛的节目是小提琴独奏,曲目是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钢琴伴奏是北京一所中学的同学,要到了北京我们才能配合排练。刘老师为了让我尽量熟悉伴奏,承担了我在乐山练习时的钢琴伴奏。这个曲子很长,难度较大,一遍就要7-8分钟,钢琴伴奏又很多,一练就是两个小时
。在寒冷的冬天 ,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刘老师都是在音乐室一丝不苟地、一遍又一遍地给我指导和伴奏。
  没有罗校长的殷切关怀,没有刘老师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的演出成功。
  离开母校十多年来,老师们的敬业奉献精神一直激励和鞭策着我。在工作中,有人说我“过分”认真、执着。对此我很高兴,这正说明我承传了母校老师们的敬业奉献精神。

创造

  当一个古猿砸石为己所用时,它就开始变成一个人。
                     ——佚名
  中学时我们就知道,能否制造和利用劳动工具,是区分猿与人的根本标志。 然而,激发其制造和运用工具的动因是什么呢?我想,是创造的冲动和欲望。没有创造的冲动和欲望,古猿不可能进化成人;而没有创造,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

注重创造

  还记得,我刚从理县中学转学到乐山一中时,初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奇特的激光》,上完这课后,李镇西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给了我们两个选择:1、缩写原文;2、写一篇创造性利用激光的幻想文章 。我开始也想写幻想文章,但是,想来想去却想不出该怎么创造性地利用激光,于是只好缩写原文。这次作文我的得分也不低,但事后李老师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话,告诉我说,这次作文,全班只有我一人选择了缩写原文,并告诉我应该加强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次谈话深深地震撼了我,正如一束激光,倏地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引起了我的全面警觉,使我看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和思维的狭窄,认识到创造的重要性,从这天开始,我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有时候我想,如果没有李镇西老师的关怀、启迪,我可能还是一个四平八稳的人呢!

把握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创造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什么创造是在毫无兴趣、毫无热忱的状态下做出的。
  我在乐山一中读书时,母校在陈嘉永校长、罗永昌校长的领导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当时的乐山一中有不少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开展得很火热。我先后参加过数学兴趣小组、物理兴趣小组、文学社等,但唯有高一参加的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使我如醉如痴。
  那时候的计算机非常简陋,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主要是一种称为COMX的单片机。整个计算机房只有一台苹果II。但是,从我第一眼看到那个简陋的单片机开始,我就感到,学习和掌握它是我的梦想。
  宋度荪老师辅导我们计算机兴趣小组,他对我的兴趣鼓励有加。我记得那时候一到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就拼命地向计算机房冲──抢占计算机。但是,那点活动时间哪能够用?于是,经常腆着脸找宋老师借机房的钥匙。宋老师总是乐于借钥匙给我们几个痴迷计算机的同学。
  我还清楚的记得,有一天我找到宋老师,说我要编一个计算机游戏,向他讨教原理。宋老师不但没有因为这个事情比较复杂,劝我打消念头,反而和我一起分析了编写游戏程序的要点,在宋老师的指导下,结果我用半生不熟的BASIC语言写了一个“牙齿大战”的小游戏
,居然基本可以运行 。后来在北大 ,虽然我所学的不是计算机专业,但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丝毫未减。
  回想起来,如果没有母校领导对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重视,没有宋老师对我兴趣的关心培养,没有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的熏陶,我今天就不会走上从事IT职业的道路。

写在后面

  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在形成性格品质和思维习惯的青少年时期,有无良好的学习环境,足以影响他的一生。我很幸运,一路走来,在百年名校里,得到了名师们的诸多教导和关爱。今后,在充满风险的创业之路上,我决心在母校所赐予的“三昧真火”——勇敢、忠诚、创造中继续修炼下去。

2003年2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程桦,1990年毕业于乐山一中,进入北京大学深造,先后攻读国际金融、世界经济专业,获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就职于国家邮政局、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软件设计中心。2003年自行创业。

 



  编辑:程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